沸騰的台灣之心 - 服貿效應
這次我們真的沸騰了。
剛剛和家人通視訊,聽到電視新聞直播行政院現場的吶喊,緊皺了眉頭,問哥現場訴求是什麼。和哥進行幾番辯論後,哥說你在國外可能不知道,我們現在這邊第一線非常緊迫。還記得剛佔領立法院的第一天,看到Facebook上大家的討論,心情非常低靡,覺得應該做些什麼但卻沒有辦法,課業很多,加上幾度在異國意識到台灣的窘態,覺得在那天晚上和台灣人一起沸騰了。深夜陳思嘉和我聯絡,說她情緒也因為和家人討論服貿議題而降至谷底,我們都輾轉。
那時後,我突然心中很溫暖,雖說一個在London,一個在Sheffield,但同為在外留學的我們,那麼為了這件事而波動方寸,可是我們真的很憂心,就像哥說的,我們不在第一線,我們留學子弟能做些什麼? 我感到服貿已形成一個非常強大的社會效應。
隨著網上分析文本越來越多,不禁想問大家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心中對服貿的意見,還有是否看到服貿對台灣發展的作用,人民倡議對台灣未來的影響。說真的,我看著網上大家的發言,我很反覆,我不知道用什麼話說服自己,也沒有辦法讓自己選邊站,我無法不白即黑,二元對立,因為是自己心理的問題,所以自問要怎麼分析服貿才能符合現在所學。花了將近一星期零散時間做了閱讀和比較,我認為還是做為旁觀者來進行分析較為妥當。
第一點,我認為服貿已產生了一個社會效應。首先,這個效應從兩三年前,馬政府連任後一連串政策累積而成。首先從幾件比較大的,引起人民強烈反應的政策來說,二代健保、核四興建、簽署ECFA,乃至尚未前進立院就受到強烈迴響的多元成家草案,爾後因廣大興28號案引起人民對政府外交策略的質疑,和洪仲丘事件再次強烈將年輕世代與倡議連結,大埔事件民眾對於政府發揮其集權式施政反感再增,而產生這一次服貿協議簽訂反作用如此之大。由於上述事件皆未得到人民期待政府應有的作為和改進(reform),人民走上街頭變得不再有意義,(還記得紅衫軍的強大效果以及扁政府執政時期的倡議接得到一些回應,該下台的都下台了...)這一次服貿事件,民眾普遍不需要再經過號召,不需再經過政黨偏好的力量,代表台灣民眾已學習到不要所有事情都和藍綠鬥爭連上關係,該反的就是要反,就這方面來看,台灣民主是進步的。要知道,人民選擇政府,但是不能夠過於依賴政府。設想有人疑問,政府不就是給人民依賴的嗎?政府應當做到值得人民信賴,政府也應當發揮其應有功能,但是身為公民,事事希望政府怎麼做嗎?從選擇民主政治的那一刻起,人民就應承擔少數服從多數的risk。由以上論點,衍生之討論相信是許多人選擇服貿可不可被收回重審之基本,可收回重審,代表政府執行一個政策之後,在看民調反應,可以隨意更動,也代表台灣立院已無法代表民意,有民主之名,無民主之實。再者,像許多言論者所言,就外交面向來說,台灣政府無法代表國家出面談判,因無信用可言;不可收回重審,代表黑箱作業論述成立,人民承擔執政措施一切後果,台灣繼續邁步發展。請大家思考,如果你身為政府幕僚,該如何拯救台灣?而身為公民,你期待的政府,說到底應該要怎麼做?你實行的公民權力有幾種,堅持多久,有堅持到底嗎?若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是該被反對的,從初至今,從內部決策到現在,有多少機會公民未把握著去反對?
此一效應也使公民,尤其青壯年公民更了解深思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不敢只看一兩篇文章或是一則偏頗的新聞就言論服貿議題吧。這一現象我認為也有跡可循,因去年簽署ECFA初時民眾反應並未如同此次強烈,使政府誤認為施政之後再借民眾漸漸遺忘而媒體逐漸對此議題失去興趣即可,造成啓迪民智效果(可說是台灣人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而政府經一事後卻以為可以不長一智)。民眾媒體素養漸深,了解四大報與新聞台的立場偏向,網路文本的不確實性和缺乏客觀性,以及「突然」意識到記者素質有待加強等,使得公民更加深思國家議題,而不再只是莫不關切。這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過看台灣歷史,知道這樣的發展花費了多少年呢(Please try to calculate how many social capital we put to contribute it.) 沒有犧牲和等待無法造就發展,請大家相信歷史會走過去,而問自己什麼樣的結論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點,就台灣經濟發展而言,我敬佩意見貫徹始終之人。在民國以後,台灣選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若依照此脈絡而言,經濟發展乃是那看不見的手而遭弄而非政府或個人可操作。台商前往中國發展,因為對他們來說,以最低成本賺取最高利潤,而中國可使達成此目標,造就他們生活充裕,可以在臺北東區買房置產,這個現象不僅是在大財團出現,許多中小企業也已移向中國發展。因此,如果有台商敢在此反對服貿,我就嫌他們太沒骨氣,該反就應在最初就要反,政經一體,尤其在民主資本主義國家,說到底政府是設法使台商受益。近年有台商選擇以東南亞國家取代中國優於設廠的條件。許多原因導致此一現象,但有些人很慶幸自己老闆有骨氣的選擇海外設廠不設在中國。其實充其量這只是回到了兩岸尷尬處境的心理作用。試問自己,若將中國也看成一個whatever的國家,而不是讓台灣在國際上處處碰壁的敏感對象,海外設廠就海外設廠了,管你中國、越南、柬埔寨還是哪裏。近十年來,全球化現象席捲每個國家,台灣不得不承認在中國打壓之下,國際政府與組織沒有將我們當作一個國家看待,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國與國之間簽訂經濟合作協議求之不得,而台灣只能卡在不簽約就是鎖國,簽約就得委屈成為Chinese Taipei,or Taiwan, a province of China. 我認為對於國際組織而言,台灣不需要特地伸出援手關懷,因此在不破壞與中國關係之下,台灣以什麼姿態加入全球的圓桌中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甚至需不需要加入都不造成其困擾。在分析全球議題時,我覺得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民像是被隱形在中國的影子之中,我們在國際間沒有影響力,不足以使鼎立大國們在不干涉其利益之下特地來關照。因此就經濟發展面向,馬政府認為必須與中國簽約是合乎情理。儘管如此,根據多項研究證實(因為不是學術文章,因此不費時標出reference)台灣是M型社會,民眾對於賺錢這件事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多人想賺錢賺不到,嫌棄政府的經濟政策,失去對政府的信心,而政府在為了改善經濟時,應當察覺民心,而非在沒有預備和防範的情況下,為經濟政策壓上兩岸關係的鐵餅。
第三點,承接第二點,若探究服貿議題最根本問題,我認為不是黑箱作業,雖然目前民眾期待的是政府出面承認黑箱作業並重審條款內容(如此才合乎民主政治,但已在第一點討論)。我認為最根本問題在於,人民如何看待兩岸關係。就二元對立的觀點來看,如果民眾不希望台灣獨立,那麼就是希望台灣被統一,那麼就不會對服貿有強大反感;如果民眾希望台灣獨立,才有支持反對服貿的基礎,根據許多網路文本,大家反對服貿的原因在於高層未經立院審查擅自決議通過服貿條款,在已簽約ECFA的狀況之下,猜測高層認為追加條款只是一個「追加」的動作,不需召開審查(也許我們錯過了最該反的時候,也就是簽約ECFA之時)。所以建立在支持台獨的情況下,條款內容因不符國與國間平等對待的條件,才被反對,也就是說,依照目前各方言論,因為服貿條款內容不符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期待,所以不應該通過,但是政府卻讓他無條件通過了,民眾似乎只是反對「無條件通過」,但其實在反對的同時,也是在反對政府將台灣當作區域簽給了中國。試問想要台灣保持兩岸關係現況的民眾,希望政府以什麼樣的外交姿態前去和中國政府打交道?當選擇保持兩岸現況的同時,就應該要預測台灣會有這樣的發展不是嗎?
第四點,許多人認為服貿議題主因是政府欠缺與人民溝通-「不反對服貿,但反對欠缺溝通與不透明的政府」。其實我不太確定民眾希望政府和人民溝通要怎麼溝通,政府因未對民眾率先公開即通過協議內容,民眾希望先有公聽或是其他協調制度,再來要公投嗎?因為就算結集各業專家討論,仍非所有民眾決議,必有反對意見。大家不知還記得上一次的公投,當然有許多人反對,不知那些人現在的想法如何。再來,我們的立法院真的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嗎?無法為民喉舌的委員們是因為被高層阻擋嗎?是因為高層在廁所就通過了協議所以沒辦法進行為民把關的動作嗎?我認為這才是大家應該關心的有關Democracy的方向。 當然此一論點是建立在相信政府有做到充分評估與多方徵求意見而簽約,因為身為學習之人,了解學習的理念和應為民盡力的道德倫理,認為幕僚們應也是在這樣的道德之上。
最後,我相信這一篇文章是矛盾無比,但我也相信台灣民眾和我一樣矛盾無比,台灣的政府更加矛盾。我的矛盾是因為我心理有障礙,無法選邊站;台灣民眾矛盾是因為大家都意識到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等等都不能分開來談;政府的矛盾在於不知道怎麼做才能符合民心,一句話來形容,民心就像女人心,海底針。雖然我的論述如此矛盾,但我設法以短期歷史脈絡來看待服貿,也希望大家一起思考這個事件該如何在台灣未來發展,產生正面的效應。避開未談的學生與警察的故事,實在是因為革命發生太快,對於未在一線的留學生來說,無法快速follow最新消息並給予分析,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先釐清基礎的脈絡問題,以上幾點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協助大家有個正確的決定,而不像我一樣無法選擇是非黑白。也希望大家一切平安。
剛剛和家人通視訊,聽到電視新聞直播行政院現場的吶喊,緊皺了眉頭,問哥現場訴求是什麼。和哥進行幾番辯論後,哥說你在國外可能不知道,我們現在這邊第一線非常緊迫。還記得剛佔領立法院的第一天,看到Facebook上大家的討論,心情非常低靡,覺得應該做些什麼但卻沒有辦法,課業很多,加上幾度在異國意識到台灣的窘態,覺得在那天晚上和台灣人一起沸騰了。深夜陳思嘉和我聯絡,說她情緒也因為和家人討論服貿議題而降至谷底,我們都輾轉。
那時後,我突然心中很溫暖,雖說一個在London,一個在Sheffield,但同為在外留學的我們,那麼為了這件事而波動方寸,可是我們真的很憂心,就像哥說的,我們不在第一線,我們留學子弟能做些什麼? 我感到服貿已形成一個非常強大的社會效應。
隨著網上分析文本越來越多,不禁想問大家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心中對服貿的意見,還有是否看到服貿對台灣發展的作用,人民倡議對台灣未來的影響。說真的,我看著網上大家的發言,我很反覆,我不知道用什麼話說服自己,也沒有辦法讓自己選邊站,我無法不白即黑,二元對立,因為是自己心理的問題,所以自問要怎麼分析服貿才能符合現在所學。花了將近一星期零散時間做了閱讀和比較,我認為還是做為旁觀者來進行分析較為妥當。
第一點,我認為服貿已產生了一個社會效應。首先,這個效應從兩三年前,馬政府連任後一連串政策累積而成。首先從幾件比較大的,引起人民強烈反應的政策來說,二代健保、核四興建、簽署ECFA,乃至尚未前進立院就受到強烈迴響的多元成家草案,爾後因廣大興28號案引起人民對政府外交策略的質疑,和洪仲丘事件再次強烈將年輕世代與倡議連結,大埔事件民眾對於政府發揮其集權式施政反感再增,而產生這一次服貿協議簽訂反作用如此之大。由於上述事件皆未得到人民期待政府應有的作為和改進(reform),人民走上街頭變得不再有意義,(還記得紅衫軍的強大效果以及扁政府執政時期的倡議接得到一些回應,該下台的都下台了...)這一次服貿事件,民眾普遍不需要再經過號召,不需再經過政黨偏好的力量,代表台灣民眾已學習到不要所有事情都和藍綠鬥爭連上關係,該反的就是要反,就這方面來看,台灣民主是進步的。要知道,人民選擇政府,但是不能夠過於依賴政府。設想有人疑問,政府不就是給人民依賴的嗎?政府應當做到值得人民信賴,政府也應當發揮其應有功能,但是身為公民,事事希望政府怎麼做嗎?從選擇民主政治的那一刻起,人民就應承擔少數服從多數的risk。由以上論點,衍生之討論相信是許多人選擇服貿可不可被收回重審之基本,可收回重審,代表政府執行一個政策之後,在看民調反應,可以隨意更動,也代表台灣立院已無法代表民意,有民主之名,無民主之實。再者,像許多言論者所言,就外交面向來說,台灣政府無法代表國家出面談判,因無信用可言;不可收回重審,代表黑箱作業論述成立,人民承擔執政措施一切後果,台灣繼續邁步發展。請大家思考,如果你身為政府幕僚,該如何拯救台灣?而身為公民,你期待的政府,說到底應該要怎麼做?你實行的公民權力有幾種,堅持多久,有堅持到底嗎?若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是該被反對的,從初至今,從內部決策到現在,有多少機會公民未把握著去反對?
此一效應也使公民,尤其青壯年公民更了解深思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不敢只看一兩篇文章或是一則偏頗的新聞就言論服貿議題吧。這一現象我認為也有跡可循,因去年簽署ECFA初時民眾反應並未如同此次強烈,使政府誤認為施政之後再借民眾漸漸遺忘而媒體逐漸對此議題失去興趣即可,造成啓迪民智效果(可說是台灣人民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而政府經一事後卻以為可以不長一智)。民眾媒體素養漸深,了解四大報與新聞台的立場偏向,網路文本的不確實性和缺乏客觀性,以及「突然」意識到記者素質有待加強等,使得公民更加深思國家議題,而不再只是莫不關切。這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過看台灣歷史,知道這樣的發展花費了多少年呢(Please try to calculate how many social capital we put to contribute it.) 沒有犧牲和等待無法造就發展,請大家相信歷史會走過去,而問自己什麼樣的結論是我們的目標。
第二點,就台灣經濟發展而言,我敬佩意見貫徹始終之人。在民國以後,台灣選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若依照此脈絡而言,經濟發展乃是那看不見的手而遭弄而非政府或個人可操作。台商前往中國發展,因為對他們來說,以最低成本賺取最高利潤,而中國可使達成此目標,造就他們生活充裕,可以在臺北東區買房置產,這個現象不僅是在大財團出現,許多中小企業也已移向中國發展。因此,如果有台商敢在此反對服貿,我就嫌他們太沒骨氣,該反就應在最初就要反,政經一體,尤其在民主資本主義國家,說到底政府是設法使台商受益。近年有台商選擇以東南亞國家取代中國優於設廠的條件。許多原因導致此一現象,但有些人很慶幸自己老闆有骨氣的選擇海外設廠不設在中國。其實充其量這只是回到了兩岸尷尬處境的心理作用。試問自己,若將中國也看成一個whatever的國家,而不是讓台灣在國際上處處碰壁的敏感對象,海外設廠就海外設廠了,管你中國、越南、柬埔寨還是哪裏。近十年來,全球化現象席捲每個國家,台灣不得不承認在中國打壓之下,國際政府與組織沒有將我們當作一個國家看待,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國與國之間簽訂經濟合作協議求之不得,而台灣只能卡在不簽約就是鎖國,簽約就得委屈成為Chinese Taipei,or Taiwan, a province of China. 我認為對於國際組織而言,台灣不需要特地伸出援手關懷,因此在不破壞與中國關係之下,台灣以什麼姿態加入全球的圓桌中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甚至需不需要加入都不造成其困擾。在分析全球議題時,我覺得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民像是被隱形在中國的影子之中,我們在國際間沒有影響力,不足以使鼎立大國們在不干涉其利益之下特地來關照。因此就經濟發展面向,馬政府認為必須與中國簽約是合乎情理。儘管如此,根據多項研究證實(因為不是學術文章,因此不費時標出reference)台灣是M型社會,民眾對於賺錢這件事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多人想賺錢賺不到,嫌棄政府的經濟政策,失去對政府的信心,而政府在為了改善經濟時,應當察覺民心,而非在沒有預備和防範的情況下,為經濟政策壓上兩岸關係的鐵餅。
第三點,承接第二點,若探究服貿議題最根本問題,我認為不是黑箱作業,雖然目前民眾期待的是政府出面承認黑箱作業並重審條款內容(如此才合乎民主政治,但已在第一點討論)。我認為最根本問題在於,人民如何看待兩岸關係。就二元對立的觀點來看,如果民眾不希望台灣獨立,那麼就是希望台灣被統一,那麼就不會對服貿有強大反感;如果民眾希望台灣獨立,才有支持反對服貿的基礎,根據許多網路文本,大家反對服貿的原因在於高層未經立院審查擅自決議通過服貿條款,在已簽約ECFA的狀況之下,猜測高層認為追加條款只是一個「追加」的動作,不需召開審查(也許我們錯過了最該反的時候,也就是簽約ECFA之時)。所以建立在支持台獨的情況下,條款內容因不符國與國間平等對待的條件,才被反對,也就是說,依照目前各方言論,因為服貿條款內容不符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期待,所以不應該通過,但是政府卻讓他無條件通過了,民眾似乎只是反對「無條件通過」,但其實在反對的同時,也是在反對政府將台灣當作區域簽給了中國。試問想要台灣保持兩岸關係現況的民眾,希望政府以什麼樣的外交姿態前去和中國政府打交道?當選擇保持兩岸現況的同時,就應該要預測台灣會有這樣的發展不是嗎?
第四點,許多人認為服貿議題主因是政府欠缺與人民溝通-「不反對服貿,但反對欠缺溝通與不透明的政府」。其實我不太確定民眾希望政府和人民溝通要怎麼溝通,政府因未對民眾率先公開即通過協議內容,民眾希望先有公聽或是其他協調制度,再來要公投嗎?因為就算結集各業專家討論,仍非所有民眾決議,必有反對意見。大家不知還記得上一次的公投,當然有許多人反對,不知那些人現在的想法如何。再來,我們的立法院真的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了嗎?無法為民喉舌的委員們是因為被高層阻擋嗎?是因為高層在廁所就通過了協議所以沒辦法進行為民把關的動作嗎?我認為這才是大家應該關心的有關Democracy的方向。 當然此一論點是建立在相信政府有做到充分評估與多方徵求意見而簽約,因為身為學習之人,了解學習的理念和應為民盡力的道德倫理,認為幕僚們應也是在這樣的道德之上。
最後,我相信這一篇文章是矛盾無比,但我也相信台灣民眾和我一樣矛盾無比,台灣的政府更加矛盾。我的矛盾是因為我心理有障礙,無法選邊站;台灣民眾矛盾是因為大家都意識到政治、經濟、外交和文化等等都不能分開來談;政府的矛盾在於不知道怎麼做才能符合民心,一句話來形容,民心就像女人心,海底針。雖然我的論述如此矛盾,但我設法以短期歷史脈絡來看待服貿,也希望大家一起思考這個事件該如何在台灣未來發展,產生正面的效應。避開未談的學生與警察的故事,實在是因為革命發生太快,對於未在一線的留學生來說,無法快速follow最新消息並給予分析,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先釐清基礎的脈絡問題,以上幾點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協助大家有個正確的決定,而不像我一樣無法選擇是非黑白。也希望大家一切平安。
Comments
有時間再看吧
我從簽ECFA時就開始注意了
完全沒有傾聽民心啊
有的話就不會都一星期了還在打哈哈
連給人民最基本的溫飽都沒
何來矛盾之有?